意外發現腦膜瘤治療流程

1.觀察:腦膜瘤有症狀要考慮治療,但對於意外發現或手術高危險病人考慮觀察暫不處理,因此須先了解腦膜瘤的自然病史。
腦膜瘤的自然病史JNS 83;222(i.e.腦膜瘤生長速度)
1995 Olivero追蹤60例其中45例定期追蹤(3mà6mà1Y)
大小沒變 35(78%) 29個月(3-72)
腫瘤變大 10(22%) 0.2cm/15年~1cm/1年(平均0.24cm/年)
結論:定期追蹤可篩選出長得較快的腫瘤、無症狀腦膜瘤定期追蹤亦不失安全。

無症狀腦膜瘤治療最重要的是不能造成相關的副作用

但傳統治療方式約10-15%治療後會造成腦水腫

過去加馬刀腦膜瘤的治療傳統的設計是腫瘤中央較高劑量而周邊用較小劑量

腦膜瘤血管攝影

Sunburst sign

腦膜瘤的體積較小(<10CC)時加馬刀治療1階段完成

腦膜瘤的體積較大(>10CC)時加馬刀治療考慮分兩階段較安全效果較好

加馬刀放射手術治療偶發性腦膜瘤:減少病理性水腫的病理生理加馬刀治療計劃

摘要
目的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用於治療偶發性腦膜瘤,但也可能造成腫瘤周圍水腫(PTE)。作者回顧了他們根據腫瘤病理生理設計的加馬刀治療計劃經驗,以檢查其在腫瘤控制和對PTE降低中的功效。
方法
這是對2000-2018年間接受加馬刀放射手術的偶發性腦膜瘤患者的回顧性研究。 2014年,作者開始對相對較大的腫瘤(≥2cm)使用病理生理加馬刀計劃(PPGP)來降低PTE。 PPGP以較高的劑量照射硬腦膜供血動脈部位,並以較低的劑量照射腫瘤的腦實質邊緣。主要終點為腫瘤控制,定義為體積減少或穩定。次要終點是通過影像學和/或臨床症狀確定的PTE。還進行了較大腫瘤的亞組分析,以確定與PTE相關的因素。
結果
在78例女性中,女性佔82.4%,其中有85例偶發性腦膜瘤。中位腫瘤體積為2.8cm3(範圍:0.2–27.2cm3)。最常見的腫瘤部位是矢狀或副矢狀,脆弱區域和凸狀,分別有21(24.7%),15(17.6%)和11(12.9%)個腫瘤。中位腫瘤邊緣劑量為12 Gy(範圍8-20 Gy)。影像學和臨床隨訪的中位時間分別為42個月和48個月。 26例腫瘤(30.6%)的體積縮小> 50%,23例(27.1%)的體積縮小15-50%,36例(41.2%)的大小穩定(體積變化<15%)。 CGP(61/62)和PPGP(23/23)之間的腫瘤控制率相似(p = 1.00)。
PTE發生於8個腫瘤(9.4%)中。有4個腫瘤(4.7%)有症狀性水腫,其中1個(1.2%)有症狀的水腫因癲癇必須再接受開顱手術。考慮到已知較大腫瘤引起的PTE風險增加,使用ROC曲線獲得了2.8cm3的臨界值,這也是中值體積。8個腫瘤中有7個是≥2.8cm3的腫瘤,與<2.8 cm3的腫瘤相比,這與PTE相關(p = 0.05)。在較大的腫瘤亞組(≥2.8cm3)中,CGP中的7/22腫瘤中存在PTE,而PPGP組中的PTE在0/22中存在(對數秩檢驗,p = 0.006)。
結論
PPGP在治療偶發性腦膜瘤方面與CGP一樣有效腫瘤控制,並且在減少PTE的副作用(尤其是體積≥2.8cm3的腫瘤)可能提供優異的表現。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2019) 142:211–221

偶發性顱內腦膜瘤:對預後因素和結果的系統評價和整合分析

治療組和結果納入了20項研究(2130名患者)。診斷時的初始治療策略是:手術(n = 560,27.3%),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n = 450,22.0%)和主動監測(n = 1040,50.7%),加權平均隨訪49.5個月(SD = 29.3)。沒有患者接受分次放療(FRT)
 

積極檢查監控Active monitoring(1040例50.7%)
隨訪方案15項研究包括患者受到積極監控,其中只有六人描述了他們的後續治療方案。後續未經歷放射學或臨床進展患者的最長的持續時間沒有說明。研究特定的後續協議在表3中描述。
放射學和臨床進展隨訪時間 報告了683名患者,加權平均值為49.5個月(標準差= 29.3)。在追蹤期間,根據每項研究的自行標準,235/1040(22.6%)腦膜瘤增長(表3)。放射學判定為增長的69(29.4%)患者的時間平均值為28.5個月(SD = 7.5)。考慮到增長定義的差異性,沒有進行相關的整合分析。
432名患者,未有症狀狀況的報告。其餘608名患者中,66名患者出現症狀(合併比例= 8.1%[95%CI 2.7-16.1],I2= 88.6%)。這些包括癲癇發作(n = 8),運動缺陷(n = 6),認知缺陷(n = 3),視力缺陷(n = 2)和顱神經麻痺(n = 2)。其餘45人症狀的性質沒有敘述.基線特徵的差異在患者組中顯示在在線資源5中。樹狀圖可以在Online Resource 6中找到。
干預終點和可治療性的時間表 220名患者建議須進一步治療(合併比例= 24.8%[95%CI 7.5-48.0],I2= 98.1%)。治療的適應症是放射學進展(n = 153),症狀發展(n = 66)和患者偏好(n = 1)。179人在進行手術而SRS是其餘部分的首選治療(n = 30,14.2%)。兩名患者接受手術和後續SRS。加權平均干預時間,可用於175名患者,為24.8個月(SD = 18.2);94.3%在診斷後5年內進行,5.7%的人在5年後接受治療,最久的是診斷後88個月進行治療。差異在於概述了患者組中的基線特徵在線資源5.可以在Online中找到樹狀圖表7。
基線放射學特徵,生長動態和症狀發展IPD可用於137患者中,89人(8.6%)已知症狀在隨訪結束時;平均持續時間為39.7個月(SD = 27.7)。 17名出現症狀,72名仍然存在無症狀。平均隨訪時間兩組之間沒有差異(41.6對39.2個月,p = 0.753)。放射學特徵和生長異動的不同如表4所示。

手術Surgery(560例)
總體而言,741/2050(36.1%)患者接受了手術; 560人在初次發現時進行治療, 181個在介入之前先監控觀察。
切除範圍報告切除範圍300/741(40.5%)患者。 GTR達到285(95.0%)而STR則以10(5.0%)進行。
手術後發病和死亡率 533(71.9%)有可用術後發病率數據的患者,88有新病症(匯總比例= 11.8%[95%CI 3.7-23.5],I2= 91.7%),神經方面相關為47(53.4%),手術相關28例(31.8%)和內科相關13例(14.8%)患者。未有死亡率數據的報告。
組織病理學和復發組織學報告 適用於316名患者; 303(95.8%)人患有WHO一級腦膜瘤(匯總比例= 94.0%[95%CI 88.2-97.9],I2= 54.6%),10(3.16%)患有WHO II級腦膜瘤而3例(0.95%)病理學顯示WHO等級III腦膜瘤。105例患者沒有觀察到腫瘤復發,其平均追蹤時間為20個月(SD = 14.2)(合併比例= 0.3%[95%CI0.2-2.2],I2= 0.0%)。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450例)
SRS是450名患者的最初治療,30名病人受到積極監測後由於臨床或放射學進展而進行治療。
治療參數 兩項研究提供了相關數據放射外科參數。在一項研究中,治療的腫瘤平均體積為3.0 cm3(範圍0.2-10.4),邊緣劑量中位數為14.5格雷(Gy)(範圍12-20)[23]。在另一方面,治療的中位腫瘤體積為2.7 cm3(範圍0.2-10.5)。中位處方劑量為13Gy(範圍10-18 Gy),中位處方等劑量線50%(範圍40-60%)。腫瘤覆蓋率中位數為98%(範圍81-100%)和中值(範圍)同質性,一致性和梯度指數分別為2.0 (1.7-2.5),1.5 (1.1-2.2)和2.8 (2.4-3.7)[25]。其他治療參數沒有報告。
SRS後併發症 389例可獲得數據的患者,85例患者出現以下的併發症(合併比例= 32.0%[95%CI 10.6-70.5],I2= 96.3%):頭痛(n = 22),癲癇(n = 11),運動缺陷(n = 6),頭皮感覺異常(n = 6),掉髮(n = 5),頭暈(n = 5),眼痛(n = 4)和耳鳴(n = 4)。 22名患者遭受自無症狀的腫瘤旁水腫。
回應率可提供放射反應389/480(81.0%)患者。 382(98.2%)腦膜瘤保持穩定,而7表現出進展加權平均隨訪時間為40.9個月(SD = 14.6)(合併比例= 1.5%[95%0.1-4.3],I2= 96.3%)。輔助SRS在兩名手術患者中沒有相關進展的報告。